十多年一线开发感悟:从问题出发,而非技术

2024-11-10 杜世伟 Message

作为一名从业十多年的开发者,回首过往,我逐渐意识到技术只是手段,解决问题才是本质。这些年,我经历了不同的项目、换过几家公司、使用过无数框架和工具。在看似繁杂的技术迭代背后,我发现真正让我成长的,并不是掌握了多少技术细节,而是逐渐形成了一种从问题出发的思维方式。今天,我想从这几个方面分享一下我的感悟。

1. 写代码是手段,解决问题才是目的

刚开始做开发的时候,我特别热衷于“炫技”,总觉得自己掌握了某个高级特性、用上了新的框架,才是成为“优秀开发”的标志。可是,随着项目经验的积累,我逐渐发现:代码质量不是由炫酷的技巧决定的,而是由它是否简洁、高效并且解决了实际问题来衡量的。再华丽的技术,如果没有为业务问题服务,终究只是无用之物。


当遇到问题时,需从实际出发找到问题本质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案并最终解决问题。如想提高系统稳定性并能够处理大量支付请求,是不是就想着用一些复杂的缓存机制、引入新的分布式架构等。但通过有些业务场景分析下来,真正的瓶颈在数据库连接池上。简单地优化了连接池配置,系统的吞吐量一下子提升了。这件事让我明白,技术并不是越复杂越好,关键是要直击问题的本质。

2. 不要一味追求新技术,关键是选对工具

作为开发者,我们很容易被最新的技术潮流所吸引。每当有新的框架、语言或工具发布,社区里总是热议不断,很多开发者跃跃欲试。我曾经也喜欢紧跟潮流,总想着第一个用上新的技术,觉得这样才“有面子”。可是,这些年我逐渐意识到:技术本身不是目的,选对工具才是关键。


在实际开发过程中,我们不断追求新的技术可能会遇到各种兼容性问题,社区的文档也不完善,可能会导致项目进展缓慢。其实并不是说作为开发者不应该追求新技术,而是有时候需要做一些技术妥协并不是追求新的一段是最“完美”的。有时候虽然做些妥协,但或许能够保证项目得以顺利上线。这让我明白,选择技术时一定要权衡业务需求和团队的能力,确保技术方案稳定可靠,而不是一味追求“新”。

3. 写代码不仅是编写功能,更是管理复杂性

随着项目规模的扩大,我深刻体会到,软件开发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管理复杂性。小项目时,代码逻辑简单清晰,一个人也能轻松维护。但项目一旦复杂起来,牵一发而动全身,任何一个模块的修改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。这种复杂性让我意识到,代码不仅是为实现功能而写,更重要的是通过良好的架构和清晰的代码来控制复杂性。


有时候虽然单体架构的开发速度更快,但在规模增长时维护变得困难重重。将系统按业务模块拆分成微服务,虽然架构复杂度增加,但让每个模块的独立性和扩展性更强。这让我明白,技术的价值在于控制复杂性、提高团队协作的效率,而不是单纯实现功能。

4. 沟通能力比技术能力更重要

很多开发者,尤其是刚入行的新人,可能认为写代码是个“闭门造车”的工作,主要靠技术实力说话。但十年的开发经验让我深刻意识到,沟通能力往往比技术能力更重要。特别是在跨部门协作时,开发者的沟通能力可以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成败。


在一些项目中,我们开发团队和产品团队之间存在需求理解上的偏差,导致项目进度被严重拖延。后来我们建立了定期的沟通机制,通过每日站会和每周的需求澄清会议,让开发和产品之间保持同步,减少了大量的沟通成本。沟通不仅能让开发过程更加顺畅,还能减少后续的返工。这让我明白,好的沟通能让技术方案更贴近实际需求,也是成就项目的关键。

5. 代码质量是自我修养,而不是流程要求

刚入行时,总觉得代码质量只是个口号,做得快、功能对才是最重要的。但随着时间推移,特别是在维护老项目的过程中,我逐渐明白,代码质量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要求的,而是我们对自己、对团队负责的一种修养。写出高质量的代码,不仅让系统更加健壮,也能大大减少后续的维护成本。

我记得维护过一个“遗留项目”,里面充斥着难以理解的代码、随意的命名和重复逻辑。每次改动都需要花大量时间去理解和测试,生怕哪里出问题。这种“痛苦”的经历,让我开始注重写出可维护的、清晰的代码。每当写代码时,我都会问自己:如果三个月后回来,这段代码我还看得懂吗?如果别人接手,能轻松理解我的逻辑吗?这让我逐渐养成了高标准的代码习惯,也让我体会到代码质量的重要性。

总结

十年的开发生涯,我逐渐从“技术追逐者”变成了“问题解决者”。回顾这些年,我发现技术不是我的目的,而是服务于实际需求的工具。从业务需求出发,从实际问题出发,才能找到真正适合的技术方案。这段历程让我明白,真正的开发者不仅要写出高质量的代码,更要始终保持对问题的敏感度,始终在代码之外寻找解决之道。这是我在技术道路上最宝贵的感悟。

标签: 问题 技术 十年 感悟

Powered by emlog 沪ICP备2023034538号-1